返回 家教资讯 北京

浅析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塑造孩子灵魂

2014/9/8 8:26:00 浏览:618 来源:北京家教网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家庭教育,无论是上流社会家庭教育,还是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虽然其教育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主旨都为“修、齐、治、平”。针对广义的人来说,其教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而归结到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其“性、志、才、气、病”,因其先天性的差异,又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更因成长年龄阶段的变化,此五者并非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波动的变量,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难。况且在这波动的变量的五大方面,如何“导、广、养、鼓、攻”更是举步维艰,这又是家庭教育的一难。而且就一个家庭教育者本身无时不“牵于物外、累于内欲”,产生家庭教育的偏离。所以家庭教育之难,作为家庭教育不可不慎思密行。

抓好个性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个性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处世的基石,所以作为家庭教育,首先要把抓好孩子的个性教育,把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品德放在教育孩子的首位。一是要抓好早期教育,二是要抓好长期教育,三是要抓好行为教育。抓好早期教育是抓好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孩子在幼儿和童年时期,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是展露其个性和品德的雏形,那么作为一名家长就应该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孩子每一言、每一行,如果发现不利个性和良好品德发展的言行,家长就应该及时的纠正,有意地引导孩子向家长期望的方面发展。抓好长期教育是抓好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根本。对孩子的个性和品德教育最忌热一阵、冷一阵,更忌放手不管,任其自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行为特征也有规律可寻,作为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行为特征做好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养成良好的品德。抓好孩子的行为教育是抓好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保证。对孩子的个性和品德教育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把教育付诸实践之中,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教育的最佳效果。

抓好成功教育,培养孩子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的支柱,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碌碌无为的人生。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未来远大理想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又一重大责任。理想应该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建立在孩子成长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孩子的终极理想是孩子发展过程之中一个近期理想的提高和拓展。在实践中,有的家长过于重视远期理想的期盼,而忽视了近期理想的实践,最终导致终极理想的落空。另外,家长还要根据成长发展的现状,不失时机调整修正近期理想,以期达成终极理想的实现。

抓好学习习惯教育,培养孩子学习能力。作为家长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可是有部分家长却忽视了抓好孩子的学习习惯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兴趣,我是一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的体会到:有不少的孩子并不是天赋差,而是这些孩子缺少一份爱读书的兴趣。再次是要培养孩子会读书。也就是说作为家长,要配合学校、教师,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帮助孩子,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只要有了“一套方法”,读起书来就轻松愉快,而且能自然地把书读好。最后,作为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培养其特长,让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形成工作中自己能施展才能的专长。

抓好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迅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正是这一时代特征,也要求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孩子。首先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没有动手能力就无法实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是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家长痛爱孩子,忽视了这一方面教育,以致形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气。再就是培养孩子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孩子反思的能力。使孩子信书,但又不安于书本的挑战性的思维方式,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孩子形成了这种“善思”、“反思”,“敢于挑战的思维”之后,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学习中生根开花,也许会取得惊喜的收获。

抓好挫折教育,培养孩子明理践行能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性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明理”是在一个不断判定中逐步成熟的,孩子的“践行”也是在一个不断实践中提高的。那么作为家长在孩子这一成长过程中,就要责无旁贷做好指导,尤其对孩子的不良言行,就得“得当”、“得时”给予纠正指导。比如孩子的任性、待人不礼貌、贪玩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就得进行教育,一直到孩子彻底改掉了这些“毛病”为止。可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种失败教育也不乏其例。归结起来,一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二是没注重长期教育,三是有的家长言传身教不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财富,是振兴家庭的延续。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其重要性,其教育途径,其教育方法无疑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5  北京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3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