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5 9:08:00 浏览:692 来源:北京家教网
一、信息封锁垄断
症状:“兵兵,电视不许开。”“兵兵,《蜡笔小新》不许看,他是小流氓。”……兵兵父母只要看到儿子看与教材无关的东西,就心烦意乱,坚决制止他。从进小学一年级起,兵兵儿时爱看的卡通书、动漫画册,全被父母锁起,最新的电视节目、录像大片,都被父母封杀。“两会”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呀。上课时,当老师提到“两会”时,兵兵傻眼了。一个中学生,竟连人人都关注的“两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其他时事能知道多少呢?
事实上,信息只由父母垄断的家庭教育,不只兵兵遇到。上海市杨浦区一所学校作过的一个调查表明:大部分孩子爱看电视、喜欢文学书,却有84%的学生被迫只看教辅类参考书!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大都具有知识面窄、性格内向、没有主见、缺乏个性特长等缺点。
病因:据了解,除了教辅书,其他信息渠道被父母封锁的原因有三:一是信息良莠不齐,有些本身就是陷阱;二是孩子年少意志力弱,易被有害信息侵蚀;三是孩子时间有限,学习都来不及,更无时间去看“没用的”东西。
二、学习不断加压
症状: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大宇的爸妈就按预定分工,上午妈妈辅导作文,下午和晚上爸爸辅导英语和算术。一天下来,大宇觉得比到学校上课还累!待把爸妈布置的作业做完,又到夜深人静了。大宇在取得优秀成绩的同时,却肩负着很大的精神负担。他说:“我脑子里的弦随时都是绷紧的,生怕哪一次考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一天到晚的学习压力几乎让他窒息。
这些年来,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不少家庭发生了异化:家庭,已不再是亲情融融的情感港湾,而演变成督促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一些家长呵护不再、慈祥不再、宽容不再,他们一丝不苟地履行着“第二教师”的使命,拔苗助长地编织着孩子的未来……异化了的家庭教育事实上已与学校教育合二为一,家庭教育事实上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庸,孩子在“爱”的名义下被剥夺了情感宣泄、自主发展、娱乐休息等权利。
病因: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只好大打时间战,向课堂之外要时间。
三、物质无限满足
症状:一位家境不是很好的家长,曾经为了省1元钱的公交车费走了两站路。但是当他的孩子向他要钱买名牌鞋时,他一下拿出500元,哪知儿子还说:“如果要买运动服,我再向你要钱。”
像这样对自己过于“吝啬”,对孩子过于“大方”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一项来自京沪两市针对13?19岁青少年消费状况的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校园里,拥有耐克鞋、阿迪达斯T恤等名牌商品的学生占50%以上。事实上,这些学生中,有一半的家庭人均收入没有达到当地人的平均水平。而一些经济情况不错的家庭,则更是“财大气粗”,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事实上,在物质享受上为所欲为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寒门逆子、纨绔子弟,他们少有责任心,爱讲排场,比阔气,而且等他们长大后,不知节俭为何物,更不会理财。
病因:一些父母吃了许多苦,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吃苦。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苦”孩子;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穿好表明自己身价高,就会“打肿脸皮充胖子”;另一些家长则觉得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好说,买这买那随孩子意愿好了。
四、出错指责打骂
症状:“你真傻,怎么能这样?”“你以后肯定没出息。”“我真是白养你了。”天津一个常受到母亲打骂的13岁女孩,在一次数学考试没达标而再次受到母亲疾风暴雨般的打骂后,她分两次买来100片安眠药,并递给母亲50片:“妈妈,我是你的累赘,我已经忍受不了你的指责。你要疯了,我也要疯了。吃了这个,咱俩就解脱了。”
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调查了千余名学生后得出结论:近一半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很少鼓励自己的孩子,而是动不动就是指责和训斥,甚至以巴掌“教育”。随便问一个孩子,他很可能就会告诉你,家长每次训斥时都会把以前的过错扯回来,“旧账新账一起算”。偶尔惩罚孩子是需要的,但是过度的打骂训斥则是一种病症,它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没有自信心,长大后也会成为粗鲁无礼、冷酷无情的人,甚至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病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训斥孩子的家长不仅没有自信,而且缺乏教养,他们教子观念陈旧,很少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常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和父母对着干,这种家庭常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步入绝境。
五、娱乐无端干涉
症状:“快去学习呀,不要弹了。”小威停止了弹吉他,对妈妈说:“今天是周末,让我再弹一会儿吧!”“不行,早上正是念书的时光,弹吉他能进北大、清华吗?”小威知道妈妈的脾气,说一不二,只好走进书房,摊开书本。
现在的孩子,星期天多了一些约束,少了一些自由;多了一些抱怨,少了一些开心。全国城市儿童调查表明,现在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平均每日只有约68分钟,每日课后时间主要用来温习功课,其中超过50%的儿童在完成学校功课后,还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课外作业。另一方面,儿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纯娱乐性活动则受到了严格限制,甚至连8个小时孩子必须的最低睡眠时间也不能保证。
病因:全国城市儿童调查里的一些数据说出了其根本原因:高达77%的家长认为娱乐必然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孩子的本来任务是学习,没有必要玩。其他一些家长则给孩子安排了他们所认可的娱乐,可是此“娱乐”却不能带给孩子快乐。
六、问题全权代言
症状:南京有一位妈妈,只因儿子在校不遵守纪律,频频惹是生非,她就辞职陪儿子:和儿子一起上课、一起放学,帮儿子整理杂乱的书桌……到后来,儿子一有问题,就找妈妈,自己完全没有办事能力。
这位妈妈最后非常烦恼,因为她成为了儿子问题的代言人,自己失去了自由,儿子也不能独立生活学习。而另一个母亲,只因怀疑女儿的同学“看不起”女儿,就亲自出动,找到学校,帮女儿教训了那个同学,代女儿解决了一“大”问题,以后女儿一有问题,就拉上母亲这个靠山。由家长“包办过多”、“保护过度”、“照顾过分”的孩子,形成了极强的依赖心理,在这些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是他们的保姆。家长的越俎代疱,将会把孩子和自己推进一条狭路,后患无穷。这样的孩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如果离开了家长这根拐棍,往往一筹莫展,逃避责任,而家长总有年老体弱离开孩子的那一天呀。
病因:一些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能让孩子放手去做自己的事;一些家长为让孩子少受伤害而过度保护孩子,而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七、特长一厢情愿
症状:“我学钢琴的历史,真是一部血泪史。当我可以不被父母监视着学钢琴时,我开心得都要哭了。”小超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他11岁时,过了钢琴8级;13岁时,在全国性的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6岁时,被上海戏剧学院破格录取。可是进大学后,他就说出了这些话,并不顾父母的软硬兼施,再也不弹钢琴了,连摸都不摸一下。
的确,一到节假日,几乎所有的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的大门外,都在上演着一幅送子上“班”图,而真正对孩子胃口的上“班”,还不到总数的20%。
病因:一些家长觉得艺多不压身,从孩子小时就培养他,拍着脑门为他设计“锦绣”前程;一些家长因重点中学招生时要优先考虑“特长生”,于是赶鸭子上架,只想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以敲开重点中学的大门;还有一些家长年轻时有当作家或画家的美好理想,自己的理想不能成真,就不顾实际地把它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八、异性禁止交往
症状:婷婷在六年级时和班上一位男生很要好,一天放学后,她高兴地告诉妈妈,她很喜欢他。妈妈听后担心女儿早恋了,不容分说地就把婷婷教训了一顿。婷婷十分委屈,从那以后,她的心里话再也不对妈妈说了。
婷婷喜欢那位男生,是因为他成绩好,她有不懂的地方就问他,他都帮助他。婷婷与妈妈接触异性小伙伴问题上的认识分歧,造成了母女间的心理隔阂。事实上,6?16岁间的孩子一般会有很亲密的异性伙伴,这种异性伙伴关系并不牵扯到男女恋情和性,只是一种很纯的友谊。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种感情,而不能用成年人的观念去无端干扰、横加指责。
病因:不少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交友心理,对孩子??尤其是对女孩与异性的交往十分警惕,十二分担心,害怕他们会早恋,影响学习成绩;更担心他们由于无知、好奇而走上歧途,后悔一生。
九、生殖不敢直面?
症状:一位不满15周岁的初中女生在她17岁的高二男友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很尴尬地要求做引产手术。医生检查后发现,该少女已怀孕近6个月,做引产手术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只能把孩子生下来。当记者问他们知不知道避孕和保险套时,这对“少年父母”回答得似是而非;当记者再问及日后孩子怎样养育、生活费从哪来等现实问题时,他们更是一脸茫然,并表示想都没想过。
据了解,在上海,每星期都有18岁以下的少女,来到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要求施行紧急避孕措施或人工流产。一份专项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上,每年约有1400万新生儿为“少女妈妈”所生,竟超过了新生儿总数的10%。
病因:一些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敢直面孩子提出的性方面问题,更不敢主动给孩子进行生殖教育;一些家长觉得孩子长大后,自己会了解,没必要现在就告诉他们;另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别的可以都不管,等发现孩子陷入泥潭再行动已来不及了。
十、德育可有可无
症状:小董正读高二,父母是公司的董事和经理,挣钱很多但没时间教育他,就采取“金钱教育法”:只要他读书成绩好,要多少钱都给。小董就因一次小测验考得第三名,获得妈妈千元奖励。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小董有了钱后,就和同学吃喝玩乐,寻找刺激,并经常到非法网吧看黄色录像。一次父母没在家时,他把一名同班女同学带回家并诱奸了。当小董被警察带走时,他的父母痛不欲生,为自己对小董的不良教育后悔不已。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作过的一个全国性调查表明,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同时也承认自己教育孩子时,对智育方面的关注大大超过德育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在很多孩子中很有市场。
病因:当今社会对学历文凭的重视,使得一些家长急功近利起来,德育很难做到“知行统一”;一些家长觉得,德育和智育不同,不存在量化的标准,没有好方法进行德育;另一些则认为德育孩子以后会懂,而智育必须现在就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