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0 10:16:00 浏览:684 来源:北京家教网
是不是每次当你把3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的脾气都会像即将爆炸的炸弹一样,放肆哭闹让你在老师面前很没有面子;是不是你说“你是最聪明的宝贝”这样的话,已经无法引诱8岁的孩子从《侠盗猎车手》电子游戏转移到自己的数学作业上;是不是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还经常躺在地上耍赖?当父母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两个家长往往都需要在外面工作赚钱,专门留给孩子的时间变得有限;在今天的时代里,9岁的孩子就拥有自己的手提电话,12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口交;在今天的时代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青春期的青少年心里要承受更多恐惧感和挫败感;在今天的时代里,要养育一个有能力并具有爱心的人类,其挑战远胜于以往任何时候,以至于绝望中的父母经常求助于保姆???这其实是一种放任的、消极的、回避式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在今天的时代,父母们还有其他可依赖的东西:科学。
研究学者在最近几十年中不懈研究是什么成为刺激孩子按照正确方式行动的最大动力,又或者说哪些管教方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哪些根本没有用甚至还产生副作用。研究人员将这些资讯统称为“证据基础教养学”(evi-dence-basedparenting),在总结这些科学养育方法的同时,他们吃惊地发现,千百年来被父母惯用并以传统的惯性坚信管用的教养手段其实缺乏积极作用,已经被科学实验证实是失败的。主管耶鲁大学教养中心以及儿童行为诊所的心理学家阿兰?凯兹丁(AlanKazdin)说:“尽管所有心理学家一致认同试图通过高声吼叫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全然是徒劳,但是一着急就吼叫好像已经成为父母们的直觉。”除了失败的吼叫外还有很多其他例子:
●对不当行为大声怒吼或者唠叨,对于劝阻孩子都无效,孩子对这两种责备方式都会自动屏蔽。
●父母的赞美永远不会宠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尽可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宠爱是父母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唯一手段,但是很多父母浪费了赞美孩子的多种手段,他们只会说“你真聪明”、“好样的”、“做得好”等,某些父母甚至直接省略了赞美。
●肢体惩罚等严厉的惩罚手段虽然能阻止孩子的坏行为,但只是暂时性的,惩罚手段只有在程度极轻的时候才奏效,强化并鼓励好的行为比惩罚坏的行为作用和效果好得多。
尽管如此,那些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前几位,号称能将“小无赖”变成“乖孩子”的教育类书籍鲜少提及以上这些科学结论,这或许是因为目前为止关于教养学的科学研究多半在学术层展开,例如在耶鲁大学、在弗蒙特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中心、还有在华盛顿大学教养诊所。令人诧异的是,很多临床的家庭精神治疗师以及关于儿童行为学的教育学者并没有及时跟上以上科学研究的发展,于是那些遇到教育孩子困难的父母在试图寻求专业帮助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最新的、正确性最高的建议。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例子是,根据随机的临床测试,所有为捣蛋孩子设计的行为指导治疗计划中,只有16个被评估为“能有效展开”,这个随机测试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儿童保健专家佘拉?艾伯格(SheilaEyberg)进行的,她将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发表在1月刊出的《儿童及青少年临床心理学月刊》上。多年来凯兹丁一直努力将关于孩子教养的科学研究推向临床,希望在第一线的心理治疗师能接纳“证据基础教养学”,为此他专门在今年早些时候为父母们出版了一本着作《凯兹丁管教捣蛋孩子的方法》。其他的以实验证据为基础的大部头还有《教育倔强的孩子》(ParentingtheStrong-WilledChild),作者是雷克斯?弗汉德(RexForehand)与尼古拉斯?朗(NicholasLong)和《艰难的岁月》(TheIncredibleYears),作者是卡洛林?韦伯斯特(CarolynWebster-Stratton)。
这些关于教养孩子理论的基础是经典的行为心理学,也就是在心理学教材《Psych101》里经常提到的“积极强化作用”。研究学者们进行了随机的、经过仔细设计的对比性控制试验,这些试验能区分典型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根据家庭背景不同产生的细微差别。这些科学实验通过很多有趣的现象,说明在催促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喊出倒计时,从倒数计时10开始有效还是从5开始更有效;说明是否表扬一个13岁的孩子能让她破啼为笑;实验还列出家长必须知道的激励孩子的3个基本步骤,它们是:首先像火山喷发一样地表扬,热情洋溢;然后是仔细说明孩子在哪些方面做对了;最后以身体的触碰,例如一个亲吻、拥抱、拍拍头等作为表扬的结束语。
除此之外,父母们还能从科学研究里获得什么新知识呢?研究人员总结了最常见的8种教育误区。
1 父母不能制定规矩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承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理性上我们都清楚如果不给孩子设定一定的行为纪律,绝对不会有好结果,但是一旦面对孩子们的哀求、眼泪、耍赖和顶撞,不少家长就此放弃了规矩。弗蒙特大学的心理学家弗汉德在自己的着作中将“证据基础教养学”简单化,以提纲的方式列给家长们看,这些提纲中制定家里的规矩是最重要的。他说:“在目前的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变得有限,父母们希望在这些有限的时光中尽量满足孩子,让它们成为愉快美好的回忆,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结果往往是过分溺爱孩子。”研究结果已经证实,那些生活在散漫家庭里,没有限制、约定、规矩约束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后会变得比其他孩子更反叛、更傲慢。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制定规矩,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反而失去了安全感,也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并不重视他们,因此对于错误的容忍度高,于是他们希望进一步做出不当举动,用来试探父母的反应或者是父母的承受极限。根据上个世纪60年代的相关研究,如果父母在管教方面相对被动,那么孩子在童年时期会在学校里遇到更多问题,青春期以后沾染毒品和酗酒的可能性也更高。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父母相对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以前更加宽容、温和,这是文明进步吗?又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未见得是好事。珍?温格(JeanTwenge)是圣地亚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教养学着作《青春不快乐物语》(GenerationMe)的作者,她说:“现在的父母会问自己1岁的孩子晚餐想要吃什么,这在上一代或者上两代父母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父母更尊重孩子的背后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对比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统计资料,温格发现现在的十几岁的孩子出现抑郁症和焦虑的情况比上一代孩子要多得多。苏妮娅?卢瑟(SuniyaLuthar)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在2003年的报告中她指出,尽管当代孩子比起上一代拥有太多优势,但是条件越优越的孩子越多地经历抑郁和焦躁,接触毒品和酒精的几率也越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条件优越,这些孩子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也更高,因此在学校里承受更大压力。总体来说这些孩子感觉与父母关系疏离。
建立规矩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给出简单、明确的指令,同时在还没有和孩子产生冲突之前就公开讨论家庭规矩,这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亨德(RobertHendren)的建议,他同时也是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的主席。通常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规矩时总有这样的忌讳,担心在孩子眼中自己变成斤斤计较的刻薄鬼,亨德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在两个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之后成为不会随意改变的规矩,当然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家长能够接受的。例如放学之后先玩半个小时的电子游戏然后开始做功课,或者是完成所有功课后玩40分钟电子游戏。
始终坚持规矩是关键所在。劳拉?约旦是个家庭妇女,照顾有自闭症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彼得,她说:“每次我都要狠下心走到彼得面前,告诉他规矩是怎样的,然后转身走开。”彼得非常顽皮,他会朝父母尖叫,会打他们,如果被关禁闭就会用脚踢墙。在认为儿子的举止已经接近失控后,劳拉与弗蒙特行为治疗与心理治疗中心签订了为期5周的治疗合同。在第一周的时间里,医生只是观察彼得,观察他如何玩,然后在一边发表评论但并不命令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结果彼得非常喜欢有人在身边,劳拉意识到也许自己为大儿子付出太多,反而经常忽略了小儿子,她说:“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他需要的是一对一的照顾。”随后劳拉开始学习忽略彼得的诸多小毛病,例如妈妈在讲电话的时候尖叫干扰,她也克制自己不要一发现问题就对孩子加以责备。她说:“一直坚持是关键但也是最困难的,不过现在家里的气氛比以前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