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北京

家庭教育中怎样巧用积极心理暗示

2014/6/19 11:44:00 浏览:575 来源:北京家教网

  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我们整天忙来忙去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学习好,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只要孩子省心,我们再苦再累都愿意啊”“看孩子最近学习不在状态,我们很着急”“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身上了”……


  有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过去,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宝贝,摔疼了吧?”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帝,淡淡地说:“好孩子,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同样是摔跤,为什么一个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另一个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这跟两位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疼痛感;而后一位妈妈则用平和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没关系的,从而使孩子感到不疼,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玩耍。

  一位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第二天被人们发现时已冻死了,而令人惊奇的是,那天根本就没通电,冷库里只是常温!在华沙,一群儿童在嬉戏,一个吉普赛女巫托起一痊小姑娘的手,睦了看说:“你将会世界闻名!”“预言”应验了,这小姑娘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你或许听过以上这些故事,但未必会去想其中的道理。其实,世上没有什么准备的预言,是女巫给了居里夫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即一种“成功”的信念;那位工人则是自己害死了自己,望着被关死的铁门,心想:“守了,这里零下几十度,我肯定要被冻死了!”这就是“心理暗示”,它能引导人走向成功,也能致人死亡。据调查,有很多在品质、意识、各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师长的积极暗示。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巧用积极心理暗示呢?

  一、捕捉细节。在赏识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已。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人带来温暖各希望。所为赏识,就是充分赞许孩子,通过评议的积极暗示,不断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有勇于进取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动力。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从你的卷面来看,你很认真地对待这次考试,字写得很漂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细节,最容易感染人。细节,需要发现,更需要感情。爱的细节每时每刻就在我们身边,看你有没有发现,会不会抢走不能保留。所有的孩子天资不同,个性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渴望被人赏识。

  二、选择契机。有肯定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积极暗示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就像是“画龙点睛”。积极的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能帮助孩子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占用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使孩子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当孩子在学习方面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家长们可以做个有心人,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最近我现你在语文这门学科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相信要不了多久语文成绩会慢慢提高的,你愿意试试看吗?”或者这样对孩子说:“我们能看出,这些日子你在学习方面已经很努力了,也许暂时成绩还没有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相信以你现在的学习劲头,你一定能行!加油,我们支持你!”以上的这些话语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肯定和认可,他们会感觉到有一股强烈的动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会增强自信心。孩子是多么夏他们给他的评价!表扬、赞美是一种爱的语言,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犹如生活中的玫瑰一样,给人不定期来许多美好的感受。爱的语言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爱的语言能激励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光大。

  三、走进心灵。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也会有爱心。积极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暗示用得好,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消滚滚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和话语帮助孩子。可以这样和孩子交流:“你看上骈有心事,如果愿意的话跟我们讲一讲,或许你的心情会好些,你看怎么样?”还可以这样说:“今天你从放学回来以后一直显得闷闷不乐,是哪方面遇到麻烦了,我们很愿意和你一起来分担你的忧愁,好吗?”以上的两种问话,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接纳、被关爱,心里很温暖。孩子的心灵就像一个银行,如果你不断贮存赏识、肯定和关爱,那么你就能支取进步和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孩子在赏识、肯定、关爱中成长。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北京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3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