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教资讯 北京

人性教育之智道教育

2014/3/20 9:55:00 浏览:880 来源:北京家教网

儒家一直非常重视“智”,因为儒家看到了“智”对形成是非观和道德的作用。孟子把"智"作为人的四德(仁、义、礼、智)之一,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中庸》说“好学就接近于智”。可见,儒家把"智"作为形成是非观的条件,认为"智"的功能在于区别是与非,用以作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获得“智”的途径是努力学习。当然,由于构建其道德体系学说的需要,儒家把智的范围给缩小了。“智”岂止是简简单单的认识是非、区分是非之用,凡认识、领悟任何东西都离不开“智”。当然,儒家到时看到了人之所以与万物不同,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智”,甚至把“智”看成人的规定性属性。

“智”是不是人的规定属性,有待商榷,但“智”使得人成为万物之灵是毫无疑问的。甚至我们可以讲“智”更是使人成为人中之灵人的必要条件。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之人,必是很有智慧的人。即使是不像儒家一样重视“智”反倒主张愚民政策的道家和法家,本身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没智慧怎么能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又怎么知道愚民政策为何物?他们不但不愚,反倒是“大智若愚”。只不过是主张老百姓愚罢了,换言之,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而已。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智”的理解已不必停留在儒家的区分是非善恶上,对其作用也不必停留在对道德的构建上。从古今中外有杰出成就的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与他们有着高于同时代人的灵性和悟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同时代人的灵性和悟性才应该是“智”。对于“智”的理解很重要,否则我们就容易把“知识”等同于“智慧”。知识只需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但智慧一定要有灵性和自己的感悟;知识学到以后还是别人的智慧,但智慧一定要把学到的别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其实也是“知道份子”与“智者”的差别。“知道份子”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典型的“死读书、读书死”,而智者能够把别人的知识、智慧变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己的智慧。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成就,但往往适得其反,很多孩子苦个半死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成绩上去的有的孩子你又会困惑怎么感觉读书读呆了,问题出在哪?就出在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为知道份子去了。其实就悟性和灵性而言,孩子要远远胜过父母,因为孩子往往有着难能可贵的纯真,这份纯真会使得他们有着成年人无法比拟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灵性和悟性的表现。孩子天生就具有灵性和悟性,很多时候就是被父母给扼杀了的。

回头想想,当孩子说出一个你认为不合常理、不合科学的话的时候,你有没有马上告诉孩子,“这怎么可能呢?”然后又是一大通“知道份子”口吻的话,让孩子以后不敢再说。怎么就不可能呢?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的构想刚刚讲出来的时候会有多少人认为可能呢?我到不是说孩子的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就一定会在未来成为可能,但我们一定要重视家长这个时候的引导直接决定孩子的灵性和悟性的形成。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以“知道份子”的口吻来教育孩子就会让孩子渐渐觉得他在方面面前讲的都是错的,以后,就不敢再讲,进而变成不想再想,时间长了,不呆可能吗?

如今的社会,不可能再玩“愚民政策”,家长也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就注重给孩子培养读书的习惯,但却往往忘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道理,忘了告诉孩子在读完以后想一想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其实有的孩子是会有不同的看法的,可当跟父母讲了以后,马上就又会被父母以“知道份子”的口吻给驳斥,这样一来,孩子下次还会愿意找你谈自己的见解吗?时间长了以后,孩子还会对作者的见解提出质疑嘛?

还有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听老师的。当孩子回来说到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的时候,马上告诉孩子老师的才是对的。当然,可能家长考虑到了维护老师的尊严、教育孩子尊重老师这一点,但尊重老师与和老师见解不一样本身就是两回事嘛,“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家长难道会不知吗?永远认为老师的观点是对的的孩子也是不可能有出息的。

家长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开发和发展孩子的灵性和悟性,不但不能去反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反倒要注意支持和培养孩子这些看似好笑的想法。只是要注意引导,当孩子提出某个想法的时候,你要进一步让孩子去思考要完成这一想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探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灵性和悟性也就得到锻炼了。同样,给孩子买书事先就要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读完书以后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当孩子提出来以后,你一定要表示很感兴趣,再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让孩子变成一个“书呆子”。老师也是普通人,更何况大多数老师同样是“知道份子”,有什么反对不得的,只要孩子提出的不同见解是合理的,就当支持,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看待老师的不同观点甚至是老师的错误观点,本着尊重老师的态度去与老师沟通。总之,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悟性和灵性,这样,才能使得孩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子”或“书呆子”,这才是“智道教育”之真谛所在。

关于我们 | 汇款账号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2024  北京家教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24753号-3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和网友上传,版权归原创作者和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首页

教员库

学员库

联系我们

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