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30 11:14:00 浏览:1274 来源:北京家教网
近日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谈到心理学由于其科学规律、效应的学术面孔,令人生畏;但近来在教育领域,心理学得到了重视,心理效应在教育上也得到不少的实践。而且,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项日渐复杂而艰巨的育人工程,更需要发挥心理学在培育人的科学作用。因此,作者从一位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编者了本书,让一线的教师,能够通过本书,获得对心理效应的一些认识,并付诸于教育行动之中,产生一些积极的教育效应。
虽然心理学是描述心理一般规律的科学,而教育同样是一门科学,但教育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需要依靠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发挥科学的作用,以艺术的手段,寻找更佳的教育方法。心理看似寻常,但却是高深的。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很多,《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作者挑选了64条,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在篇排上,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呈现一个经典的故事、实验或者情境,以便激活读者的知识经验;同时,在正文中间,添加了一些小标题,既减轻阅读长文的认知负荷,也起到领读和概括之用。
运用案例或者是故事等材料,来阅读和了解心理学,特别是在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可以说减少了心理学科严肃的一面,让人能够在浅白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与鲜活的案例中,看到心理效应的作用,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例如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超限效应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蝴蝶效应、扇贝效应等;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有群体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现象等。下面不妨看看书中举的一个有关超限效应的例子,让我们通过实例认识一下什么是超限效应,以及它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马克?吐温为什么会从最初的感动之至准备倾囊捐助到最后的气愤万分,不止分毫未捐,反而从盘子里偷钱呢?就是因为牧师讲太久了!牧师的演讲无论如何感人肺腑,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善良再有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而这种现象恰恰就是我们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常常会在教育中出现。有一些小孩不听话,不照家长的要求做事时,可能家长就会反复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作同样的批评,导致孩子从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和行为。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切记,批评不在重复的次数,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对孩子的过错,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必须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作者指出,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通过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心灵的桥梁,使成长的孩子将师长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使教育有着积极的效果,使自身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给予了一些启发,并尝试从心理因素方面,叙述学生在信息技术中,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好奇心理、自我管理等方面作了一些浅显的分析和对策。虽然写过的文字,尤其是对心理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无论如何,通过阅读、练笔、反思……都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教育教学上,是一种重要的因素,它产生的效应,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心理、特别是教育中的心理,应多加关注,学习。对心理的良好效应,应该吸收、利用,并促进我们的教育进程与教学开展。